独活主治什么病| 肾和性功能有什么关系| 小学什么时候期末考试| apk是什么格式| 胃肠感冒吃什么药| 八败是什么意思| 死忠粉是什么意思| 杨梅酒有什么功效| 吕字五行属什么| 痿证是什么病| 集锦是什么意思| 三角梅用什么肥料最好| 府尹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马眼是什么意思| 便血挂什么科| 男性前列腺炎有什么症状| 一直头疼是什么原因| 女人下面长什么样| 疳积有什么症状| 高山茶属于什么茶| 为什么白头发越来越多| 猪脚和猪蹄有什么区别| 阳气最强的树是什么树| 白带发黄粘稠是什么原因| 夏天像什么| 脸色发青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03年是什么年| 骂人是什么意思| 气短吃什么药立马见效| 什么东西能去脸上的斑| 一什么地| 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做什么的| 骄阳似火是什么意思| 忍冬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鼻子无缘无故流鼻血| 自愿离婚要带什么证件| 蛋白质高是什么原因| 晚上喝什么茶有助于睡眠| 睡眠不好吃什么| 今年80岁属什么生肖| 不停的出汗是什么原因| 什么的梅花| 虫加合念什么| 为什么会得尿道炎| ooc什么意思| 该说不说的是什么意思| gr什么意思| 哈哈是什么意思| 胆固醇高吃什么最好| 供奉财神爷有什么讲究| 手上长红点是什么原因| 目不暇接的意思是什么| 什么是居间费| 猫死后为什么要挂在树上| 金字旁加各念什么| 五十年婚姻是什么婚| 关二爷是什么神| 高血压挂号要挂什么科| 吃什么有助于伤口愈合| 男人鼻头有痣代表什么| 林格液又叫什么| 两横两竖是什么字| 嗓子吞咽疼痛吃什么药| 公务员和事业编有什么区别| 长针眼是什么原因| 脚烧是什么原因| 年上和年下是什么意思| 什么植物和动物最像鸡| 喉咙疼吃什么消炎药| 为什么人死后要盖住脸| 黑曜石属于五行属什么| 斑马鱼吃什么| bun是什么意思| 活佛是什么意思呀| 本科毕业证是什么颜色| 鹅口疮是什么样的图片| 钯金和铂金有什么区别| 越国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合肥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ggdb是什么牌子| 闰月给父母买什么| 思密达什么意思| igg阳性是什么意思| 皮肤感染吃什么消炎药| 驰骋沙场百战威是什么生肖| 女人手心痒是什么征兆| 什么是pi| 容易出虚汗是什么原因| 1月19日什么星座| 割痔疮后吃什么恢复快| 尿酸高要注意什么| l是什么单位| 杨过是什么生肖| 考试前不能吃什么| 水瓶女和什么座最配| 肝不好的人有什么症状| 13什么意思| 血红蛋白低吃什么补最快| 公鸡的尾巴有什么作用| 肌红蛋白偏低说明什么| 喝绿茶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红景天是什么药| 04年属什么生肖| wlw是什么意思| 炎细胞浸润是什么意思| 吃什么水果补肝养肝最有效| 早上口苦是什么原因| 心脏24小时监测叫什么| 韶字五行属什么| 廉租房和公租房有什么区别| 脚后跟开裂是什么原因| 酵素什么牌子好| 1970属什么生肖| 水中加什么擦玻璃干净| 眉毛长长是什么原因|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白细胞十一是什么意思| 儿童风寒咳嗽吃什么药| 屈光和近视有什么区别| 含锶矿泉水有什么好处| 披什么散什么| 肾小球有什么作用| 内裤发黄是什么妇科病| 大腿根内侧发黑是什么原因| 摸摸头是什么意思| 胸口正中间疼痛是什么病症| 杨梅什么时候上市| 怀孕出血是什么颜色的| 蝾螈是什么动物| h代表什么| 结扎后需要注意什么| 多囊卵巢有什么症状表现| 乙肝看什么科| 皮肤长癣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路人皆知的上一句歇后语是什么| 腋下皮肤发黑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前列腺钙化有什么症状| 1月14日什么星座| 双十一从什么时候开始| 遗物是什么意思|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窦性心律过缓什么意思| 母亲节做什么| 什么药治牙疼最快| cr什么意思| 为什么会起湿疹| 牡丹什么时候开放| 右眼跳是什么意思| 孕妇喝什么牛奶| 哦什么意思| 眼睛散光和近视有什么区别| 缺血灶是什么意思| 古来稀是什么意思| 蚊子咬了为什么会痒| 怀孕初期吃什么食物好| 淀粉酶是什么| 灭活是什么意思| 身体缺酶会得什么病| 小米性寒为什么养胃| 决明子有什么功效| 两个a是什么牌子| 乙肝抗体阳性是什么意思| 丛书是什么意思| 娇小是什么意思| 肩袖损伤用什么药| 矜贵是什么意思| 杭盖是什么意思| 搬迁送什么礼物好| 支那是什么意思| 少白头是什么原因| 为什么不开朱元璋的墓| 火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突然心跳加快是什么原因| 平动是什么意思| 膝盖疼痛吃什么药| 潮吹是什么意思| a1微球蛋白偏高说明什么意思| 冻梨是什么梨| IOM是什么意思| 泌尿外科主要检查什么| 限量版是什么意思| 秋天什么水果成熟| 喉咙看什么科| 冲鼠煞北是什么意思| 妯娌什么意思| 济南有什么景点| 怀孕前有什么症状| 蓝牙耳机什么样的好| 天理是什么意思| 肠结核是什么病| 灿烂的近义词是什么| 手到擒来是什么意思| 寄生虫长什么样| 身份证号后四位代表什么| 弥补是什么意思| 黄宗洛黄海波什么关系| onlycook是什么牌子| 什么然起什么| 天荒地老是什么生肖| 8月份是什么季节| 白参是什么参| 双生痣是什么意思| 李健为什么退出水木年华| 七月22号是什么星座| 什么时候用顿号| 耳鼻喉科属于什么科| 自慰什么意思| 吃什么解辣| 鞭挞是什么意思| 免贵姓是什么意思| 血钙是什么意思| 预计是什么意思| 3月29是什么星座| 手术后吃什么恢复快| 狐臭手术挂什么科室| 梦见青蛙是什么意思| 日本人为什么喜欢喝冰水| 乳腺小叶增生是什么意思| ifound是什么牌子| 十月初三是什么星座| 手麻疼是什么原因引起| 张顺的绰号是什么| 谨言慎行下一句是什么| 墨鱼干和什么煲汤最好| 脾虚什么症状| 门良念什么| 怀孕肚皮痒是什么原因| 高瞻远瞩是什么生肖| 过敏用什么药膏| 开天辟地是什么生肖| 胃造影和胃镜有什么区别| 云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79年属什么的生肖| dew是什么意思| 急得很什么| 小孩便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靠谱什么意思| 小青龙是什么龙虾| 什么情况要打破伤风| 什么东西驱蛇效果最好| 元气什么意思| 扁平疣长什么样| 女人总犯困是什么原因| 木丑念什么| 春指什么生肖| 字母哥什么位置| 鸭子喜欢吃什么食物| 农历今年是什么年| 白色车里放什么摆件好| 阴道炎不能吃什么| 凉栀是什么意思| 生肖马和什么生肖相冲| 中度贫血吃什么补血最快| 教师节送什么礼物呢| 虫草适合什么人吃| 为什么会有扁桃体结石| 阴道壁是什么样的| 左侧肋骨下方疼痛是什么原因| 男鸡配什么属相最好| 月经病是什么意思啊| 小孩肠胃炎吃什么药| 甲醛是什么|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什么意思| 渺渺是什么意思| 百度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书苑 ? 古籍备览 ? 《文史通义》

入手格拉苏蒂原创3604半个月 晒晒表 以作纪念。

清·章学诚

百度 面对笔者,他透露了当时的所思所想:“觉得那个声音特别神秘,好像冥冥之中有什么在召唤我,恨不得早点儿到,去看看。

国学○方志立三书议

国学凡欲经纪一方之文献,必立三家之学,而始可以通古人之遗意也。仿纪传正史之体而作志,仿律令典例之体而作掌故,仿《文选》、《文苑》之体而作文徵。三书相辅而行,阙一不可;合而为一,尤不可也。惧人以谓有意创奇,因假推或问以尽其义。13513国4kj5k学jlk4k网2n4m5

国学或曰:方志之由来久矣,未有析而为三书者。今忽析而为三,何也?曰:明史学也。贾子尝言古人治天下,至纤至析。余考之於《周官》,而知古人之於史事,未尝不至纤析也。外史掌四方之志,注谓:“若晋《乘》、鲁《春秋》、楚《梼杌》之类”,是一国之全史也。而行人又献五书,太师又陈风诗。(详见《志科议》,此但取与三书针对者。)是王朝之取於侯国,其文献之徵,固不一而足也。苟可阙其一,则古人不当设是官,苟可合而为一,则古人当先有合一之书矣。

国学或曰:封建罢为郡县,今之方志,不得拟於古国史也。曰:今之天下,民彝物则,未尝稍异於古也。方志不得拟於国史,以言乎守令之官,皆自吏部迁除,既已不世其家,即不得如侯封之自纪其元於书耳。其文献之上备朝廷徵取者,岂有异乎?人见春秋列国之自擅,以谓诸侯各自为制度,略如後世割据之国史,不可推行於方志耳。不知《周官》之法,乃是同文共轨之盛治,侯封之禀王章,不异後世之郡县也。13513国4kj5k学jlk4k网2n4m5

国学古无私门之著述,六经皆史也。後世袭用而莫之或废者,惟《春秋》、《诗》、《礼》三家之流别耳。纪传正史,《春秋》之流别也;掌故典要,官《礼》之流别也;文徵诸选,风《诗》之流别也。获麟绝笔以还,後学鲜能全识古人之大体,必积久而後渐推以著也。马《史》班《书》以来,已演《春秋》之绪矣。刘氏《政典》,杜氏《通典》,始演官《礼》之绪焉。吕氏《文鉴》,苏氏《文类》,始演风《诗》之绪焉。并取括代为书,互相资证,无空言也。

国学或曰:文中子曰:“圣人述史有三,《书》、《诗》与《春秋》也。”今论三史,则去《书》而加《礼》,文中之说,岂异指欤?曰:《书》与《春秋》,本一家之学也。《竹书》虽不可尽信,编年盖古有之矣。《书》篇乃史文之别具。古人简质,未尝合撰纪传耳。左氏以传翼经,则合为一矣。其中辞命,即训诰之遗也;所徵典实,即贡范之类也。故《周书》讫平王,(《秦誓》乃附侯国之书。)而《春秋》讬始於平王,明乎其相继也。左氏合而马、班因之,遂为史家一定之科律,殆如江汉分源而合流,不知其然而然也。後人不解,而以《尚书》、《春秋》分别记言记事者,不知六艺之流别者也。若夫官《礼》之不可阙,则前言已备矣。13513国4kj5k学jlk4k网2n4m5

国学或曰:乐亡而《书》合於《春秋》,六艺仅存其四矣。既曰六经皆史矣,後史何无演《易》之流别欤?曰:古治详天道而简於人事,後世详人事而简於天道,时势使然,圣人有所不能强也。上古雲鸟纪官,命以天时,唐、虞始命以人事;《尧典》详命羲、和,《周官》保章,仅隶春官之中秩,此可推其详略之概矣。《易》之为书也,开物成务,圣人神道设教,作为神物,以前民用。羲、农、黄帝不相袭,夏、商、周代不相沿,盖与治历明时,同为一朝之创制,作新兆人之耳目者也。後世惟以颁历授时为政典,而占时卜日为司天之官守焉;所谓天道远而人事迩,时势之不得不然。是以後代史家,惟司马犹掌天官,而班氏以下,不言天事也。

国学或曰:六经演而为三史,亦一朝典制之钜也。方州蕞尔之地,一志足以尽之,何必取於备物欤?曰:类例不容合一也。古者天子之服,十有二章,公侯卿大夫士差降,至於元裳一章,斯为极矣。然以为贱,而使与冠履并合为一物,必不可也。前人於六部卿监,盖有志矣。然吏不知兵,而户不侵礼,虽合天下之大,其实一官之偏,不必责以备物也。方州虽小,其所承奉而施布者,吏、户、礼、兵、刑、工,无所不备,是则所谓具体而微矣。国史於是取裁,方将如《春秋》之藉资於百国宝书也,又何可忽欤?13513国4kj5k学jlk4k网2n4m5

国学或曰:自有方志以来,未闻国史取以为凭也。今言国史取裁於方志何也?曰:方志久失其传。今之所谓方志,非方志也。其古雅者,文人游戏,小记短书,清言丛说而已耳。其鄙俚者,文移案牍,江湖游乞,随俗应酬而已耳。搢绅先生每难言之。国史不得已,而下取於家谱志状,文集记述,所谓礼失求诸野也。然而私门撰著,恐有失实,无方志以为之持证,故不胜其考覈之劳,且误信之弊,正恐不免也。盖方志亡而国史之受病也久矣。方志既不为国史所凭,则虚设而不得其用,所谓觚不觚也,方志乎哉!

国学或曰:今三书并立,将分向来方志之所有而析之欤?抑增方志之所无而鼎立欤?曰:有所分,亦有所增。然而其义难以一言尽也。史之为道也,文士雅言,与胥吏簿牍,皆不可用;然舍是二者,则无所以为史矣。孟子曰:其事,其文,其义,《春秋》之所取也。即簿牍之事而润以尔雅之文,而断之以义,国史方志,皆《春秋》之流别也。譬之人身,事者其骨,文者其肤,义者其精神也。断之以义,而书始成家。书必成家,而後有典有法,可诵可识,乃能传世而行远。故曰:志者志也,欲其经久而可记也。13513国4kj5k学jlk4k网2n4m5

国学或曰:志既取簿牍以为之骨矣,何又删簿牍而为掌故乎?曰:说详《亳州掌故》之例议矣,今复约略言之。马迁八书,皆综覈典章,发明大旨者也。其《礼书》例曰:“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此史部书志之通例也。马迁所指为有司者,如叔孙朝仪,韩信军法,萧何律令,各有官守而存其掌故,史文不能一概而收耳。惜无刘秩、杜佑其人,别删掌故而裁为典要。故求汉典者,仅有班书,而名数不能如唐代之详,其效易见也。则别删掌故以辅志,犹《唐书》之有《唐会要》,《宋史》之有《宋会要》,《元史》之有《元典章》,《明史》之有《明会典》而已矣。

国学或曰:今之方志,所谓艺文,置书目而多选诗文,似取事言互证,得变通之道矣。今必别撰一书为文徵,意岂有异乎?曰:说详《永清文徵》之序例矣,今复约略言之。志既仿史体而为之,则诗文有关於史裁者,当入纪传之中,如班《书》传志所载汉廷诏疏诸文,可也。以选文之例而为艺文志,是《宋文鉴》可合《宋史》为一书,《元文类》可合《元史》为一书矣,与纪传中所载之文,何以别乎?13513国4kj5k学jlk4k网2n4m5

国学或曰:选事仿於萧梁,继之《文苑英华》与《唐文粹》,其所由来久矣。今举《文鉴》、《文类》,始演风诗之绪,何也?曰:《文选》、《文苑》诸家意在文藻,不徵实事也。《文鉴》始有意於政治,《文类》乃有意於故事,是後人相习久,而所见长於古人也。

国学或曰:方州文字无多,既取经要之篇入经传矣,又辑诗文与志可互证者,别为一书,恐篇次寥寥无几许也。曰:既已别为一书,义例自可稍宽。即《文鉴》、《文类》,大旨在於证史,亦不能篇皆绳以一概也。名笔佳章,人所同好,即不尽合於证史,未尝不可兼收也。盖一书自有一书之体例,《诗》教自与《春秋》分辙也。近代方志之艺文,其猥滥者,毋庸议矣。其稍有识者,亦知择取其有用,而慎选无多也。不知律以史志之义,即此已为滥收;若欲见一方文物之盛,虽倍增其艺文,犹嫌其隘矣。不为专辑一书,以明三家之学,进退皆失所据也。

国学或曰:《文选》诸体,无所不备,今乃归於风诗之流别,何谓也?曰:说详《诗教》之篇矣,今复约略言之。《书》曰:“诗言志。”古无私门之著述,经子诸史,皆本古人之官守;诗则可以惟意所欲言。唐、宋以前,文集之中无著述。文之不为义解(经学)、传记(史学)、论撰(子家)诸品者,古人始称之为文。其有义解、传记、论撰诸体者,古人称书,不称文也。萧统《文选》,合诗文而皆称为文者,见文集之与诗,同一流别也。今仿选例而为文徵,入选之文,虽不一例,要皆自以其意为言者,故附之於风诗也。vad90国713k4学k1ljb网n23i1

国学或曰:孔衍有《汉魏尚书》,王通亦有《续书》,皆取诏诰章疏,都为一集,亦《文选》之流也。然彼以衍书家,而不以入诗部,何也?曰:《书》学自左氏以後,并入《春秋》。孔衍、王通之徒,不达其义而强为之,故其道亦卒不能行。譬犹後世,济水已入於河,而泥《禹贡》者,犹欲於荥泽、陶邱濬故道也。

国学或曰:三书之外,亦有相仍而不废者,如《通鉴》之编年,本末之纪事,後此相承,当如俎豆之不祧矣。是於六艺,何所演其流别欤?曰:是皆《春秋》之支别也。盖纪传之史,本衍《春秋》家学,而《通鉴》即衍本纪之文,而合其志传为一也。若夫纪事本末,其源出於《尚书》;而《尚书》中折而入於《春秋》,故亦为《春秋》之别也。马、班以下,代演《春秋》於纪传矣,《通鉴》取纪传之分,而合之以编年,《纪事本末》又取《通鉴》之合,而分之以事类;而因事命篇,不为常例,转得《尚书》之遗法。所谓事经屡变而反其初,贲饰所为受以剥,剥穷所为受以复也。譬烧丹砂以为水银,取水银而烧之,复为丹砂,即其理矣。此说别有专篇讨论,不具详也。(此乃附论,非言方志。)

国学或曰:子修方志,更於三书之外,别有《丛谈》一书何为邪?曰:此徵材之所馀也。古人书欲成家,非夸多而求尽也。然不博览,无以为约取地。既约取矣,博览所馀,拦入则不伦,弃之则可惜,故附稗野说部之流,而作丛谈,犹经之别解,史之外传,子之外篇也。其不合三书之目而称四,何邪?三书皆经要,而《丛谈》则非必不可阙之书也。前人修志,则常以此类附志後,或称馀编,或称杂志。彼於书之例义,未见卓然成家,附於其後,故无伤也。既立三家之学,以著三部之书,则义无可借,不如别著一编为得所矣。《汉志》所谓小说家流,出於稗官,街谈巷议,亦采风所不废云尔。vad90国713k4学k1ljb网n23i1

国学○州县请立志科议

国学鄙人少长贫困,笔墨干人,屡膺志乘之聘,阅历志事多矣。其间评骘古人是非,斟酌後志凡例,盖尝详哉其言之矣。要皆披文相质,因体立裁。至於立法开先,善规防後,既非职业所及,嫌为出位之谋,间或清燕谈天,辄付泥牛入海。美志不效,中怀阙如。然定法既不为一时,则立说亦何妨俟後,是以愿终言之,以待知者择焉。

国学按《周官》宗伯之属,外史掌四方之志,注谓若晋《乘》、楚《梼杌》之类,是则诸侯之成书也。成书岂无所藉?盖尝考之周制,而知古人之於史事,未尝不至纤悉也。司会既於郊野县都掌其书契版图之贰;党正“属民读法,书其德行道艺”;闾胥比众,“书其敬敏任恤”;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掌道方慝,以诏避忌,以知地俗”;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训方“掌导四方之政事,与其上下之志,诵四方之传道”;形方“掌邦国之地域,而正其封疆”;山师川师“各掌山林川泽之名,辨物与其利害”;原师“掌四方之地名,辨其邱陵坟衍原隰之名”;是於乡遂都鄙之间,山川风俗,物产人伦,亦已钜细无遗矣。至於行人之献五书,职方之聚图籍,大师之陈风诗,则其达之於上者也。盖制度由上而下,采摭由下而上,惟采摭备,斯制度愈精,三代之良法也。後世史事,上详於下。郡县异於封建,方志不复视古国史,而入於地理家言,则其事已偏而不全。且其书无官守制度,而听人之自为,故其例亦参差而不可为典要,势使然也。vad90国713k4学k1ljb网n23i1

国学夫文章视诸政事而已矣。三代以後之文章,可无三代之遗制;三代以後之政事,不能不师三代之遗意也。苟於政法亦存三代文章之遗制,又何患乎文章不得三代之美备哉?天下政事,始於州县,而达乎朝廷,犹三代比闾族党,以上於六卿;其在侯国,则由长帅正伯,以通於天子也。朝廷六部尚书之所治,则合天下州县六科吏典之掌故以立政也。其自下而上,亦犹三代比闾族党、长帅正伯之遗也。六部必合天下掌故而政存,史官必合天下纪载而籍备也。乃州县掌故,因事为名,承行典吏,多添注於六科之外。而州县纪载,并无专人典守,大义阙如。间有好事者流,修辑志乘,率凭一时采访,人多庸猥,例罕完善;甚至挟私诬罔,贿赂行文。是以言及方志,荐绅先生每难言之。史官采风自下,州县志乘如是,将凭何者为笔削资也?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比人而後有家,比家而後有国,比国而後有天下。惟分者极其详,然後合者能择善而无憾也。谱牒散而难稽,传志私而多谀;朝廷修史,必将於方志取其裁。而方志之中,则统部取於诸府,诸府取於州县,亦自下而上之道也。然则州县志书,下为谱牒传志持平,上为部府徵信,实朝史之要删也。期会工程,赋税狱讼,州县恃有吏典掌故,能供六部之徵求;至於考献徵文,州县仅恃猥滥无法之志乘,曾何足以当史官之采择乎?州县挈要之籍,既不足观,宜乎朝史宁下求之谱牒传志,而不复问之州县矣。夫期会工程,赋税狱讼,六部不由州县,而直问於民间,庸有当欤?则三代以後之史事,不亦难乎?夫文章视诸政事而已矣。无三代之官守典籍,即无三代之文章;苟无三代之文章,虽有三代之事功,不能昭揭如日月也。令史案牍,文学之儒,不屑道也。而经纶政教,未有舍是而别出者也。後世专以史事责之於文学,而官司掌故,不为史氏备其法制焉,斯则三代以後,离质言文,史事所以难言也。今天下大计,既始於州县,则史事责成,亦当始於州县之志。州县有荒陋无稽之志,而无荒陋无稽之令史案牍。志有因人臧否、因人工拙之义例文辞,案牍无因人臧否、因人工拙之义例文辞;盖以登载有一定之法,典守有一定之人,所谓师三代之遗意也。故州县之志,不可取办於一时,平日当於诸典吏中,特立志科,佥典吏之稍明於文法者,以充其选。而且立为成法,俾如法以纪载,略如案牍之有公式焉,则无妄作聪明之弊矣。积数十年之久,则访能文学而通史裁者,笔削以为成书,所谓待其人而後行也。如是又积而又修之,於事不劳,而功效已为文史之儒所不能及,所谓政法亦存三代文章之遗制也。vad90国713k4学k1ljb网n23i1

国学然则立为成法将奈何?六科案牍,约取大略,而录藏其副可也。官长师儒,去官之日,取其平日行事善恶有实据者,录其始末可也。所属之中,家修其谱,人撰其传志状述,必呈其副;学校师儒,采取公论,覈正而藏於志科可也。所属人士,或有经史撰著,诗辞文笔,论定成编,必呈其副,藏於志科,兼录部目可也。衙廨城池,学庙祠宇,堤堰桥梁,有所修建,必告於科,而呈其端委可也。铭金刻石,纪事摛辞,必摩其本,而藏之於科可也。宾兴乡饮,读法讲书,凡有举行,必书一时官秩及诸名姓,录其所闻所见可也。置藏室焉,水火不可得而侵也。置锁椟焉,分科别类,岁月有时,封志以藏,无故不得而私启也。仿乡塾义学之意,四乡各设采访一人,遴绅士之公正符人望者为之,俾搜遗文逸事,以时呈纳可也。学校师儒,慎选老成,凡有呈纳,相与持公覈实可也。夫礼乐与政事,相为表里者也。学士讨论礼乐,必询器数於宗祝,考音节於工师,乃为文章不讬於空言也。令史案牍,则大臣讨论国政之所资,犹礼之有宗祝器数,乐之有工师音节也。苟议政事而鄙令史案牍,定礼乐而不屑宗祝器数,与夫工师音节,则是无质之文,不可用也。独於史氏之业,不为立法无弊,岂曰委之文学之儒已足办欤?

国学或曰:州县既立志科,不患文献之散逸矣。由州县而达乎史官,其地悬而其势亦无统要,府与布政使司,可不过而问欤?曰:州县奉行不实,司府必当以条察也。至於志科,既约六科案牍之要,以存其籍矣。府吏必约州县志科之要,以为府志取裁;司吏必约府科之要,以为通志取裁;不特司府之志,有所取裁,且兼收并蓄,参互考求,可以稽州县志科之实否也。至於统部大僚,司科亦於去官之日,如州县志科之於其官长师儒,录其平日行事善恶有实据者,详其始末,存於科也。诸府官僚,府科亦於去官之日,录如州县可也。此则府志科吏,不特合州县科册而存其副,司志科吏,不特合诸府科而存其副,且有自为其司与府者,不容略也。

国学或曰:是於史事,诚有裨矣。不识政理亦有赖於是欤?曰:文章政事,未有不相表里者也。令史案牍,政事之凭藉也。有事出不虞,而失於水火者焉,有收藏不谨,而蚀於湿蠹者焉;有奸吏舞法,而窜窃更改者焉;如皆录其要,而藏副於志科,则无数者之患矣。此补於政理者不鲜也。谱牒不掌於官,亦今古异宜,天下门族之繁,不能悉覈於京曹也。然祠袭争夺,则有讼焉;产业继嗣,则有讼焉;冒姓占籍,降服归宗,则有讼焉;昏姻违律,则有讼焉;户役隐漏,则有讼焉。或谱据遗失,或奸徒伪撰,临时炫惑,丛弊滋焉。平日凡有谱牒,悉呈其副於志科,则无数者之患矣。此补於政理者,又不鲜也。古无私门之著述,盖自战国以还,未有可以古法拘也。然文字不隶於官守,则人不胜自用之私。圣学衰而横议乱其教,史官失而野史逞其私;晚近文集传志之猥滥,说部是非之混淆,其渎乱纪载,荧惑清议,盖有不可得而胜诘者矣。苟於论定成编之业,必呈副於志科,而学校师儒从公讨论,则地近而易於质实,时近而不能讬於传闻,又不致有数者之患矣。此补於政理者,殆不可以胜计也。故曰文章政事,未有不相表里者也。vad90国713k4学k1ljb网n23i1

国学○地志统部

国学阳湖洪编修亮吉,尝撰辑《乾隆府厅州县志》,其分部乃用《一统志》例,以布政使司分隶府厅州县。余於十年前,访洪君於其家,谓此书於今制当称部院,不当泥布政使司旧文。因历言今制分部与初制异者,以明例义。洪君意未然也。近见其所刻《卷施阁文集》,内有《与章进士书》,繁称博引,痛驳分部之说。余终不敢谓然。又其所辨,多余向所已剖,不当复云云者。则余本旨,洪君殆亦不甚忆矣。因疏别其说,存示子弟,明其所见然耳,不敢谓己说之必是也。

国学统部之制,封建之世,则有方伯。郡县之世,则自汉分十三部州;六朝州郡,制度迭改,其统部之官,虽有都督总管诸名,而建府无常,故唐人修五代地志,(即《隋志》。)不得统部之说,至以《禹贡》九州,画分郡县,其弊然也。唐人分道,宋人分路,虽官制统辖不常,而道路之名不改;故修地志者,但举道路而分部明也。元制虽亦分路,而诸路俱以行省平章为主,故又称行省。而明改行省为十三布政使司,其守土之官,则曰布政使司布政使。布政使司者,分部之名,而布政使者,统部之官,不可混也。然布政使司,连四字为言,而行省则又可单称为省,人情乐趋简便,故制度虽改,而当时流俗,止称为省。沿习既久,往往见於章奏文移,积渐非一日矣。我朝布政使司,仍明旧制;而沿习称省,亦仍明旧。此如汉制子弟封国,颁爵为王,而诏诰章奏,乃称为诸侯王;当时本非诸侯,则亦徇古而沿其名也。但初制尽如明旧,故正名自当为布政使司。百馀年来,因时制宜,名称虽沿明故,而体制与明渐殊。vad90国713k4学k1ljb网n23i1

国学今洪君书以乾隆为名,则循名责实,必当称部院而不当称布政使司矣。盖初制巡抚无专地,前明两京无布政使司,而顺天、应天间设巡抚;顺天之外,又有正定,应天之外,又有凤阳诸抚。不似今之统辖全部,自有专地。此当称部院者一也。初制巡抚无专官。故康熙以前,巡抚有二品三品四品之不同,其兼侍郎则二品,副都御史则三品,佥都御史则四品;今则皆兼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矣。其画一制度,不复如钦差无定之例。此当称部院者二也。学差关部,皆有京职,去其京职,即无其官矣。今巡抚新除,吏部必请应否兼兵部都察院衔。虽故事相沿,未有不兼衔者;但既有应否之请,则亦有可不兼衔之理矣。按《会典》、《品级考》诸书,已列巡抚为从二品,注云:“加侍郎衔正二。”则巡抚虽不兼京衔,已有一定阶级,正如宋之京朝官,知州军知县事,虽有京衔,不得谓州县非职方也。此当称部院者三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今戎政为总督专司,而巡抚亦有标兵,固无论矣。坛庙祭祀,向由布政使主祭者,而今用巡抚主祭。则当称部院者四也。宾兴大典,向用布政使印钤榜者,而今用巡抚关防。此当称部院者五也。初制布政使司有左右,使分理吏户礼工之事。都司掌兵,按察使司提刑。是布政二使,内比六部;而按察一使,内比都察院也。今裁二使归一,而分驿传之责於按察使,裁都司而兵权归於督抚,其职任与前异。故上自诏旨,下及章奏文移,皆指督抚为封疆,而不曰轺使;皆谓布政之司为钱谷总汇,按察之司为刑名总汇,而不以布政使为封疆。此尤准时立制,必当称部院者六也。督抚虽同曰封疆,而总督头衔则称部堂;盖兵部堂官,虽兼右都御史,而仍以戎政为主者也。巡抚头衔则称部院;盖都察院堂官,虽兼兵部侍郎,而仍以察吏为主者也。故今制陪京以外,有不隶总督之府州县,而断无不隶巡抚之府州县也。如河南、山东、山西,有巡抚而无总督。巡抚不必兼总督衔。直隶、四川、甘肃,有总督而无巡抚,则总督必兼巡抚衔。督抚事权相等,何以有督无抚,督必兼抚衔哉?正以巡抚部院,画一职方制度,并非无端多此兼衔。此尤生今之时,宜达今之体制,其必当称部院者七也。今天下有十九布政使司,而《会典》则例,六部文移,若吏部大计,户部奏销,礼部会试,刑部秋勘,皆止知有十八直省,而不知有十九布政使司;盖巡抚止有十八部院故也。(巡抚实止十五,总督兼缺有三。)故江苏部院,相沿称江苏省久矣。苏松布政使司,与江淮布政使司,分治八府三州,不闻公私文告,有苏松直省、江淮直省之分。此尤见分部制度,今日万万不当称使司,必当称部院者八也。洪君以巡抚印用关防,不如布政使司正印,不得为地方正主,可谓知一十而忘其为二五矣。如洪君说,则其所为府厅州县之称,亦不当也。府州县固自有印,厅乃直隶同知,止有关防而无印也。同知发知府印,而关防可领职方;巡抚分都察院印,而关防不可以领职方,何明於小而暗於大也?此当称部院者九也。洪君又谓今制督抚,当如汉用丞相长史出刺州事,州虽领郡,而《汉志》仍以郡国为主,不以刺史列於其间。此比不甚亲切。今制惟江苏一部院,有两布政使司;此外使司所治,即部院所治,不比汉制之一州必领若干郡也。然即洪君所言,则阚氏《十三州志》,自有专书,何尝不以州刺史著职方哉。此当称部院者十也。

国学夫制度更改,必有明文。前明初遣巡抚与三使司官,宾主间耳。其稍尊者,不过王臣列於诸侯之上例耳。自後台权渐重,三司奉行台旨。然制度未改,一切计典奏销,宾兴祭祀,皆布政使专主,故为统部长官,不得以权轻而改其称也。我朝百馀年来,职掌制度,逐渐更易。至今日而布政使官与按察使官,分治钱谷刑名,同为部院属吏,略如元制行省之有参政参议耳。一切大政大典,夺布政使职而归部院者,历有明文,此朝野所共知也。而统部之当称使司,与改称部院,乃转无明文,何哉?以官私文告,皆沿习便而称直省,不特部院无更新之名,即使司亦并未沿旧之名耳。律令典例,诏旨文移,皆有直省之称;惟《一统志》尚沿旧例,称布政使司,偶未改正。洪君既以乾隆名志,岂可不知乾隆六十年中时事乎?vad90国713k4学k1ljb网n23i1

国学或曰:《统志》乃馆阁书,洪君遵制度而立例,何可非之?余谓统志初例已定,其後相沿未及改耳。(初例本当以司为主。)其制度之改使司而为部院者,以渐而更,非有一旦创新之举,故馆阁不及改也。私门自著,例以义起,正为制度云然。且余所辨,不尽为洪君书也。今之为古文辞者,於统部称谓,亦曰诸省,或曰某省。弃现行之制度,而借元人之名称,於古盖未之闻也。雍正、康熙以前,古文亦无使司之称;(彼时理必当称使司。)则明人便省文,而因仍元制,为古文之病也久矣。故余於古文辞,有当称统部者,流俗或云某省,余必曰某部院,或节文称某部;流俗或云诸省及某某等省,余必曰诸部院或某某等部院,节文则曰诸部某某等部;庶几名正为言顺耳。使非今日制度,则必曰使司,或节文称司,未为不可,其称省则不可行也。或云:诏旨章奏文移,何以皆仍用之?答曰:此用为辞语故无伤,非古文书事例也。且如诏旨章奏文移,称布政为藩,按察为臬,府州县长为守牧令,辞语故无害也,史文无此例矣。

国学○和州志皇言纪序例

国学《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又“以书使於四方,则书其令。”郑氏注四方之志,“若鲁之《春秋》,晋之《乘》,楚之《梼杌》”是也。书其令,谓“书王命以授使者”是也。乡大夫於“正月之吉,受教法於司徒,退而颁之乡吏。”孔氏疏“谓若大司徒职十二教以下”是也。夫畿内六乡,天子自治,则受法於司徒,而畿外侯封,各治其国,以其国制自为《春秋》。(列国之史,总名《春秋》。)然而四方之书,必隶外史;书令所出,奉为典章。则古者国别为书,而简策所昭,首重王命,信可徵也。是以《春秋》岁首必书王正,而韩宣子聘鲁,得见《易象》、《春秋》,以谓周礼在是。盖书在四方,则入而正於外史;而命行王国,亦自外史颁而出之。故事有专官,而书有定制,天下所以协於同文之治也。vad90国713k4学k1ljb网n23i1

国学窃意《周官》之治,列国史记,必有成法,受於王朝,如乡大夫之受教法,考察文字,罔有奇邪。至晋楚之史,自以《乘》与《梼杌》名书,乃周衰官失,列国自擅之制欤?司马迁侯国世家,亦存国别为书之义,而孝武《三王》之篇,详书诏策,冠於篇首。王言丝纶,史家所重,有由来矣。後代方州之书,编次失伦,体要无当,而朝廷诏诰,或入艺文,篇首标纪,或载沿革。又或以州县偏隅,未有特布德音,遂使中朝掌故,散见四方之志者,阙然无所考见。是固编摩之业,世久失传;然亦外史专官,秦汉以来,未有识职故也。夫封建之世,国别为史,然篇首尚重王正之书。郡县受治,守令承奉诏条,一如古者畿内乡党州闾之法,而外史掌故,未尝特立专条。宋、元、明州县志书,今可见者,迄用一律,亦甚矣其不讲於《春秋》之义也!今裒录州中所有,恭编为《皇言纪》一,以时代相次,蔚光篇首,以志祇承所自云尔。

国学○和州志官师表序例

国学《周官》御史“掌赞书,数从政”,郑氏注谓“凡数及其见在空阙者”,盖赞太宰建六典而掌邦治之故事也。夫官有先後,政有得失;太宰存其纲纪,而御史指数其人以赞之,则百工叙而庶绩熙也。後代官仪之篇,考选之格,(《汉官仪》、《唐六典》、《梁选簿》、《隋官序录》。)代有成书,而官职姓名,浩繁莫纪,则是有太宰之纲纪,而无御史之数从政者也。班固《百官公卿表》,犹存古意,其篇首叙官,则太宰六典之遗也,其後表职官姓氏,则御史数从政之遗也。范、陈而後,斯风渺矣。至於《唐书》、《宋史》,乃有《宰相年表》,然亦无暇旁及卿尹诸官;非惟史臣思虑有所未周,抑史籍猥繁,其势亦难概举也。vad90国713k4学k1ljb网n23i1

国学至於嗜古之士,掇辑品令,联缀姓名,职官故事之书,六朝以还,於斯为盛。然而中朝掌故,不及方州,猥琐之编,难登史志;则记载无法,而编次失伦,前史不得不职其咎也。夫百职卿尹,中朝叙官;方州守令,外史纪载。《周官》御史数从政之士,则外史所掌四方之志,不徒山川土俗,凡所谓分职受事,必有其书,以归柱下之掌,可知也。唐人文集,往往有厅壁题名之记,盖亦叙官之意也。然文存而名不可考,自非蒐罗金石,详定碑碣,莫得而知,则未尝勒为专书之故也。宋、元以来,至於近代方州之书,颇记任人名氏;然猥琐无文,如阅县令署役卯簿,则亦非班史年经月纬之遗也。或编次为表者,序录不详,品秩无次;或限於尺幅,其有官阶稍多,沿革异制,即文武分编,或府州别记,以趋苟简。是不知班史三十四官,分一十四级之遗法也。又前人姓氏,不可周知,然遗编具存,他说互见,不为博采旁搜,徒讬阙文之义,是又不可语於稽古之功者也。

国学今折衷诸家,考次前後,上始汉代,迄於今兹,勒为一表,疑者阙之。後之览者,得以详焉。○和州志选举表序例

国学《周官》,乡大夫“三年大比,兴一乡之贤能,献书於王。王再拜受之,登於天府”,甚盛典也。汉制,孝廉茂才力田贤良之举,盖以古者乡党州闾之遗,当时贤书典籍,辟举掌故,未有专书;则以科条为繁,兴替人文,散见纪传;潜心之士,自可考而知也。江左六朝,州郡侨迁,士不土著,学不专业,乡举里选,势渐难行。至於隋氏,一以文学词章,创为进士之举,有唐以来,於斯为盛。选举既专,资格愈重,科条繁委,故事相传。於是文学之士,蒐罗典章,采摭闻见,识大识小,并有成书。传记故事,杂以俳谐,而选举之书,盖裒然与柱下所藏等矣。

国学撰著既繁,条贯义例,未能一辙,就求其指,略有三门:若晁迥《进士编敕》,陆深《科场条贯》之属,律例功令之书也;姚康、乐史《科第录》,(姚康十六卷,乐史十卷。)李奕、洪适《登科记》,(李奕二卷亡。洪适十五卷。)题名记传之类也;王定保《唐摭言》,钱明逸《宋衣冠盛事》,稗野杂记之属也。史臣采辑掌故,编於书志,裁择人事,次入列传;一代浩繁,义例严谨,其笔削之馀,等於弃土之苴,吐果之核。而陈编猥琐,杂录无文,小牍短书,不能传世行远;遂使甲第人文,《周官》所以拜献於王而登之天府者,阙焉不备。是以方州之书,不遵乡大夫慎重贤书之制,记载无法,条贯未明之咎也。vad90国713k4学k1ljb网n23i1

国学近代颇有考定方州自为一书者,若乐史《江南登科记》,张朝瑞《南国贤书》,陈汝元《皇明浙士登科考》,皆类萃一方掌故,惜未见之天下通行。而州县志书,编次科目,表列举贡,前明以来,颇存其例,较之宋元州郡之书,可谓寸有所长者矣。特其体例未纯,纪载无法,不熟年经事纬之例,(亦有用表例者,举贡掾仕封荫之条,多所牴牾。)猥杂成书;甚者附载事迹,表传不分,此则相率成风,未可悉数其谬者也。(论辨详列传第一篇总论内。)今摭史志之文,先详制度,後列题名,以世相次,起於唐代,讫於今兹,为《选举表》。其封荫辟举,不可纪以年者,附其後云。2k45j国2498z学8vzcd网f89af

国学○和州志氏族表序例上

国学《周官》,小史“奠系世,辨昭穆。”谱牒之掌,古有专官。司马迁以《五帝系》牒、《尚书》集世记,为《三代世表》,氏族渊源,有自来矣。班固以还,不载谱系。而王符《氏姓》之篇,(《潜夫论》第三十五篇。)杜预《世族》之谱,(《春秋释例》第二篇。)则治经著论,别有专长,义尽而止,不复更求谱学也。自魏晋以降,迄乎六朝,族望渐崇。学士大夫,辄推太史世家遗意,自为家传。其命名之别,若《王肃家传》、虞览《家记》、范汪《世传》、明粲《世录》、陆煦《家史》(陆史十五卷。)之属,并於谱牒之外,勒为专书,以俟采录者也。至於挚虞《昭穆记》、王俭《百家谱》、以及何氏《姓苑》、贾氏《要状》(贾希鉴《氏族要状》十五卷。)诸编,则总汇群伦,编分类次,上者可裨史乘,下或流入类书,其别甚广,不可不辨也。族属既严,郡望愈重。若沛国刘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陈郡谢氏,虽子姓散处,或本非同居,然而推言族望,必本所始。後魏迁洛,则有八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并居河南、洛阳。而中国人士,各第门阀,有四海大姓、州姓、郡姓、县姓,撰为谱录。齐梁之间,斯风益盛,郡谱州牒,并有专书。若王俭、王僧孺之所著录,(王俭《诸州谱》十二卷。王僧孺《十八州谱》七百卷。)《冀州姓族》、《扬州谱钞》之属,不可胜纪,俱以州郡系其世望者也。唐刘知几讨论史志,以谓族谱之书,允宜入史。其後欧阳《唐书》,撰为宰相世系;顾清门钜族,但不为宰相者,时有所遗。至郑樵《通志》,首著《氏族》之略,其叙例之文,发明谱学所系,推原史学不得师承之故,盖尝慨切言之。而後人修史,不师其法,是亦史部之阙典也。2k45j国2498z学8vzcd网f89af

国学古者,瞽蒙诵诗,并诵世系,以戒劝人君。《国语》所谓“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者,是也。然则奠系之属,掌於小史,诵於瞽蒙,先王所重;盖以尊人道而追本始也。当时州闾族党之长,属民读法;乡大夫三年大比,考德艺而献书於王;则其系世之属,必有成数,以集上於小史,可知也。夫比人斯有家,比家斯有国,比国斯有天下。家牒不修,则国之掌故,何所资而为之徵信耶?《易》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物之大者,莫过於人。人之重者,莫重於族。记传之别,或及虫鱼;地理之书,必徵土产;而於先王锡土分姓,所以重人类而明伦叙者,阙焉无闻,非所以明大通之义也。且谱牒之书,藏之於家,易於散乱;尽入国史,又惧繁多;是则方州之志,考定成编,可以领诸家之总,而备国史之要删,亦载笔之不可不知所务者也。

国学○和州志氏族表序例中

国学奠系世之掌於小史,与民数之掌於司徒,其义一也。杜子春曰:“奠系世为帝系、诸侯卿大夫世本之属。”然则比伍小民,其世系之牒,不隶小史可知也。乡大夫以岁时登夫家之众寡,三年以大比兴一乡之贤能。夫夫家众寡,即上大司徒之民数,其贤能为卿大夫之选,又可知也。民贱,故仅登户口众寡之数;卿大夫贵,则详系世之牒,理势之自然也。後代史志,详书户口,而谱系之作无闻,则是有小民而无卿大夫也。《书》曰:“九族既睦,平章百姓。”郑氏注:“百姓,为群臣之父子兄弟。”(见司马迁《五帝本纪》注。)平章,乃辨别而章明之,是即《周官》小史奠系之权舆也。孟子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近代州县之志,留连故迹,附会桑梓;至於世牒之书,阙而不议,则是重乔木而轻世家也。且夫国史不录,州志不载;谱系之法,不掌於官,则家自为书,人自为说,子孙或过誉其祖父,是非或颇谬於国史。其不肖者流,或谬讬贤哲,或私鬻宗谱,以伪乱真,悠谬恍惚,不可胜言。其清门华胄,则门阀相矜,私立名字。若江左王谢诸家,但有官勋,即标列传,史臣含毫,莫能裁断。以至李必陇西,刘必沛国,但求资望,不问从来,则有谱之弊,不如无谱。史志阙略,盖亦前人之过也。2k45j国2498z学8vzcd网f89af

国学夫以司府领州县,以州县领世族,以世族率齐民,天下大计,可以指掌言也。唐三百年谱系,仅录宰相,彼一代浩繁,出於计之无如何耳。方州之书,登其科甲仕宦,则固成周乡大夫之所以书上贤能者也。今仿《周官》遗意,特表氏族,其便盖有十焉。一则史权不散,私门之书,有所折衷,其便一也。一则谱法画一;私谱凡例未纯,可以参取,其便二也。一则清浊分涂,非其族类,不能依讬,流品攸分,其便三也。一则著籍已定,衡文取士,自有族属可稽;非其籍者,无难句检,其便四也。一则昭穆亲疏,秩然有叙;或先贤奉祀之生,或绝嗣嗣续之议,争为人後,其讼易平,其便五也。一则祖系分明;或自他邦迁至,或後迁他邦,世表编於州志,其他州县,或有谱牒散亡,可以借此证彼,其便六也。一则改姓易氏,其时世前後及其所改之故,明著於书,庶几婚姻有辨;且修明谱学者,得以考厥由来,其便七也。一则世系蝉联,修门望族,或科甲仕宦,系谱有书,而德行道艺,列传无录,没世不称,志士所耻;是文无增损,义兼劝惩,其便八也。一则地望著重,坊表都里,不为虚设,其便九也。一则徵文考献,馆阁檄收,按志而求,易如指掌,其便十也。然则修而明之,可以推於诸府州县,不特一州之志已也。

国学○和州志氏族表序例下

国学《易》曰:“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夫网罗散失,是先有散失,而後有网罗者也。表章潜隐,是先有潜隐,而後有表章者也。陈寿《蜀志》列传,殿以杨戏之赞;常璩《华阳》序志,概存士女之名。二子知掌故之有时而穷也,故以赞序名字,存其大略,而明著所以不得已而仅存之故,是亦史氏阙文之旧例也。和州在唐宋为望郡,而文献之徵,不少概见。至於家谱世牒,寥寥无闻。询之故老,则云明季乙亥寇变,图书毁於兵燹。今州境之人士,皆当日仅存幸免者之曾若玄也。所闻所传,闻者不过五世七世而止,不复能远溯也。传世既未久远,子姓亦无繁多,故谱法大率不修。就求其所有,则出私劄笔记之属,体例未定,难为典则,甚者至不能溯受姓所由来。余於是为之慨然叹焉。2k45j国2498z学8vzcd网f89af

国学夫家谱简帙,轻於州志;兵燹之後,家谱无存。而明嘉靖中知州易鸾、与万历中知州康诰所修之州志,为时更久,而其书今日具存;是在官易守,而私门难保之明徵也。及今而不急为之所,则并此区区者,後亦莫之徵矣。且吾观《唐书·宰相世系》,列其先世,有及梁、陈者矣,有及元魏、後周者矣,不复更溯奕叶而上;则中牒阙文,非一朝一夕之故也。然则录其所可考,而略其所不可知,乃免不知而作之诮焉。每姓推所自出,备稽古之资也。详入籍之世代,定州略也。科甲仕宦为目,而贡监生员与封君,及赀授空阶皆与焉,从其类也。无科甲仕宦,而仅有生员及赀授空阶,不为立表,定主宾轻重之衡也。科甲仕宦之族,旁支皆齐民,则及分支之人而止。不复列其子若孙者,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若皆列之,是与版图之籍无异也。虽有科甲仕宦,而无谱者阙之,严讹滥之防也。正贡亦为科甲,微秩亦为仕宦,不复分其资级,以文献无徵,与其过而废也,毋宁过而存之,是《未济》之义也。

国学○和州志舆地图序例

国学图谱之学,古有专门,郑氏樵论之详矣。司马迁为史,独取旁行斜上之遗,列为十表;而不取象魏悬法之掌,列为诸图。於是後史相承,表志愈繁,图经浸失。好古之士,载考陈编,口诵其辞,目迷其象,是亦载笔之通弊,斯文之阙典也。郑樵生千载而後,慨然有志於三代遗文,而於《图谱》一篇,既明其用;又推後代失所依据之故,本於班固收书遗图,亦既感慨言之矣。然郑氏之意,只为著录诸家,不立图谱专门,故欲别为一录,以辅《七略》四部之不逮耳。其实未尝深考;图学失传,由於司马迁有表无图,遂使後人修史,不知采录;故其自为《通志》纪传谱略,诸体具备,而形势名家,亦未为图。以此而议班氏,岂所谓楚则失之,而齐亦未为得者非耶?夫图谱之用,相为表里。周谱之亡久矣,而三代世次,诸侯年月,今具可考,以司马迁采摭为表故也。象魏之藏既失,而形名制度,方圆曲直,今不可知,以司马迁未列为图故也。然则书之存亡,系於史臣之笔削,明矣。图之远者,姑弗具论。自《三辅黄图》、《洛阳宫殿图》以来,都邑之簿,代有成书,後代蒐罗,百不存一。郑氏独具心裁,立为专录,以谓有其举之,莫或废矣。然今按以郑氏所收,其遗亡散失,与前代所著,未始径庭;则书之存亡,系於史臣之笔削者尤重,而系於著录之部次者犹轻,又明矣。樽罍之微,或资博雅,卤簿之属,或著威仪,前人并有图书,盖亦繁富。史臣识其经要,未遑悉入编摩;郑氏列为专录,使有所考,但求本书可也。至於方州形势,天下大计,不於表志之间,列为专部;使读其书者,乃若冥行擿埴,如之何其可也?治《易》者必明乎象,治《春秋》者必通乎谱;图象谱牒,《易》与《春秋》之大原也。《易》曰:“系辞焉以尽其言。”《记》曰:“比事属辞,《春秋》教也。”夫谓之系辞属辞者,明乎文辞从其後也。然则图象为无言之史,谱牒为无文之书,相辅而行,虽欲阙一而不可者也。况州郡图经,尤前人之所重耶?2k45j国2498z学8vzcd网f89af

国学或曰:学者亦知图象之用大矣。第辞可传习,而图不可以诵读,故书具存,而图不可考也,其势然也。虽然,非知言也。夫图不可诵,则表亦非有文辞者也。表著於史,而图不入编,此其所以亡失也。且图之不可传者有二:一则争於绘事之工也。以古人专门艺事,自以名家,实无当於大经大法。若郭璞《山海经图赞》,赞存图亡。今观赞文,自类雕龙之工,则知图绘,殆亦画虎之技也。一则同乎髦弁之微也。近代方州之志,绘为图象,厕於序例之间,不立专门,但缀名胜,以为一书之档识,而实无当於古人图谱之学也。夫争於绘事,则艺术无当於史裁;而厕於弁髦,则书肆苟为标帜,以为市易之道,皆不可语於史学之精微也。古人有专门之学,即有专门之书;有专门之书,即有专门之体例。旁行斜上,标分子注,谱牒之体例也。开方计里,推表山川,舆图之体例也。图不详而系之以说,说不显而实之以图,互著之义也。文省而事无所晦,形著而言有所归,述作之则也。亥豕不得淆其传,笔削无能损其质,久远之业也。要使不履其地,不深於文者,依检其图,洞如观火,是又通方之道也。夫天官、河渠图,而八书可以六;地理、沟洫图,而十志可以八;然而今日求太初之星象,稽西京之版舆,或不至於若是茫茫也。况夫方州之书,徵名辨物,尤宜详赡无遗,庶几一家之作;而乃流连景物,附会名胜,以为丹青末艺之观耶?其亦不讲於古人所以左图右史之义也夫?

国学图不能不系之说,而说之详者,即同於书,图之名不亦缀欤?曰:非缀也。体有所专,意亦有所重也。古人书有专名,篇有专义。辞之出入非所计,而名实宾主之际,作者所谓窃取其义焉耳。且吾见前史之文,有表似乎志者矣,(《汉书.百官公卿表》,篇首历叙官制。)不必皆旁行斜上之文也。有志似乎表者矣,(《汉书·律历志》,排列三统甲子。)不必皆比事属辞之例也。《三辅黄图》,今亡其书矣,其见於他说所称引,则其辞也。遁甲通统之图,今存其说,犹《华黍》、《由庚》之有其义耳。虽一尺之图,系以寻丈之说可也。既曰图矣,统谓之图可也。图又以类相次,不亦繁欤?曰:非繁也。图之有类别,犹书之有篇名也。以图附书,则义不显,分图而系之以说,义斯显也。若皇朝《明史·律历志》,於仪象推步皆绘为图,盖前人所未有矣。当时史臣,未尝别立为图,故不列专门,事各有所宜也。今州志分图为四:一曰舆地,二曰建置,三曰营汛,四曰水利。皆取其有关经要,而规方形势所必需者,详系之说,而次诸纪表之後,用备一家之学,而发其例於首简云尔。

国学○和州志田赋书序例

国学自画土制贡,创於夏书,任土授职,(载师物地事及授地职。)详於《周礼》;而田赋之书,专司之掌,有由来矣。班氏约取《洪范》八政,裁为《食货》之篇,後史相仍,著为圭臬。然而司农图籍,会稽簿录,填委架阁,不可胜穷;於是酌取一代之中,以为定制。其有沿革大凡,盈缩总计,略存史氏要删,计臣章奏;使读者观书可以自得,则亦其势然也。若李吉甫、韦处厚所为《国计》之簿,(李吉甫《元和国计簿》十卷,韦处厚《太和国计》二十卷。)丁谓、田况所为《会计》之录,(丁谓《景德会计录》六卷,田况《皇祐会计录》六卷。)则仿《周官》司会所贰,书契版图之制也。杜佑、宋白之《通典》,王溥、章得象之《会要》,则掌故汇编;其中首重食货,义取综核,事该古今;至於麻缕之微,铢两之细,不复委折求尽也。赵过均田之议,李翱《平赋》之书,则公牍私论,各抒所见;惟以一时利病,求所折衷,非复史氏记实之法也。夫令史簿录,猥琐无文,不能传世行远;文学掌故,博综大要,莫能深鉴隐微;此田赋之所以难明,而成书之所以难覯者也。古者财赋之事,征於司徒,(载师属大司徒。)会於太宰。(司会属太宰。)太宰制三十年为通九式,均节九赋,自祭祀宾客之大,以至刍秣匪颁之细,俱有定数,以其所出,准之以其所入;虽欲於定式之外,多取於民,其道无由。此财赋所以贵簿正之法也。自唐变租庸调而为两税,明又变两税而为一条鞭法,势趋简便,令无苛扰,亦度时揆势,可谓得所权宜者矣。然而存留供亿诸费,土贡方物等目,佥差募运之资,总括毕输,便於民间,使无纷扰可也。有司文牍,令史簿籍,自当具录旧有款目,明著功令所以并省之由,然後折以时之法度;庶几计司职守,与编户齐民,皆晓然於制有变更,数无增损也。文移日趋简省,而案牍久远无徵,但存当时总括之数,不为条列诸科,则遇禁网稍弛,官吏不饬於法,或至增饰名目,抑配均输,以为合於古者惟正之贡,孰从而议其非制耶?2k45j国2498z学8vzcd网f89af

国学夫变法所以便民,而吏或缘法以为奸,文案之功,或不能备,图史所以为经国之典也。然而一代浩繁,史官之籍,有所不胜;独州县志书,方隅有限,可以条别诸目,琐屑无遗,庶以补国史之力之所不给也。自有明以来,外志纪载,率皆猥陋无法;至於田赋之事,以谓吏胥簿籍,总无当於文章钜丽之观,遂据见行案牍,一例通编,不复考究古今,深求原委;譬彼玉卮无当,谁能赏其华美者乎?明代条鞭之法,定於嘉靖之年,而和州旧志,今可考者,亦自嘉靖中易鸾《州志》而止。当时正值初更章程,而州志即用新法,尽削旧条,遂使唐人两税以来沿革莫考,惜哉!又私门论议,官府文移,有关田赋利病,自当采入本书;如班书叙次晁错《贵粟》之奏入《食货志》,贾让《治河》之策入《沟洫志》,庶使事显文明,学归有用。否则裁入本人列传,便人参互考求,亦赵充国《屯田》诸议之成法也。近代志家类皆截去文词,别编为艺文志;而本门事实,及本人行业,转使扩落无材。岂志目大书专门,特标义例,积成卷轴,乃等於匏瓜之悬,仰而不食者耶?康诰旧志,略窥此风。後来秉笔诸家,毅然删去,一而至再,无复挽回,可为太息者也!今自易《志》以前,其有遗者,不可追已;自易《志》以後,具录颠末,编次为书。其康诰《均田》之议,实有当於田赋利病;他若州中有关田赋之文,皆采录之,次於诸条之後;兼或采入列传,互相发明,疑者阙之。後之览者,或有取於斯焉。

国学○和州志艺文书序例

国学《易》曰:“上古结绳而治,後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夫文字之原,古人所以为治法也。三代之盛,法具於书,书守之官。天下之术业,皆出於官师之掌故,道艺於此焉齐,德行於此焉通,天下所以以同文为治。而《周官》六篇,皆古人所以即守官而存师法者也。不为官师职业所存,是为非法,虽孔子言礼,必访柱下之藏是也。三代而後,文字不隶於职司,於是官府章程,师儒习业,分而为二,以致人自为书,家自为说;盖泛滥而出於百司掌故之外者,遂纷然矣。(六经皆属掌故,如《易》藏太卜,《诗》在太师之类。)书既散在天下,无所统宗,於是著录部次之法,出而治之,亦势之所不容已。然自有著录以来,学者视为纪数簿籍,求能推究同文为治,而存六典识职之遗者,惟刘向、刘歆所为《七略》、《别录》之书而已。故其分别九流,论次诸子,必云出於古者某官之掌,其流而为某家之学,失而为某事之敝,条宣究极,隐括无遗。学者苟能循流而溯源,虽曲艺小数,诐辞邪说,皆可返而通乎大道;而治其说者,亦得以自辨其力之至与不至焉。有其守之,莫或流也;有其趋之,莫或歧也。言语文章,胥归识职,则师法可复,而古学可兴,岂不盛哉?韩氏愈曰:“辨古书之正伪,昭昭然若黑白分。”孟子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孔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夫欲辨古书正伪,以几於知言,几於多闻择善,则必深明官师之掌,而後悉流别之故,竟末流之失;是刘氏著录,所以为学术绝续之几也。不能究官师之掌,将无以条流别之故,而因以不知末流之失;则天下学术,无所宗师。“生心发政,作政害事”,孟子言之,断断如也。然而涉猎之士,方且炫博综之才;索隐之功,方且矜隅墟之见;以为区区著录之文,校雠之业,可以有裨於文事,噫!其惑也。2k45j国2498z学8vzcd网f89af

国学六典亡而为《七略》,是官失其守也。《七略》亡而为四部,是师失其传也。《周官》之籍富矣;保章天文,职方地理,虞衡理物,巫祝交神,各守成书以布治法,即各精其业以传学术,不特师氏、保氏所谓六艺《诗》、《书》之文也。司空篇亡,刘歆取《考工记》补之。非补之也,考工当为司空官属,其所谓记,即冬官之典籍;犹《仪礼》十七篇,为春官之典籍;《司马法》百五十篇,为夏官之典籍,皆幸而获传後世者也。当日典籍具存,而三百六十之篇,即以官秩为之部次,文章安得散也?衰周而後,官制不行,而书籍散亡,千百之中,存十一矣。就十一之仅存,而欲复三百六十之部次,非凿则漏,势有难行,故不得已而裁为《七略》尔。其云盖出古者某官之掌,盖之为言,犹疑辞也。欲人深思,而旷然自得於官师掌故之原也。故曰六典亡而为《七略》,官失其守也。虽然,官师失业,处士著书,虽曰法无统纪,要其本旨,皆欲推其所学,可以见於当世施行。其文虽连缀,而指趋可约也;其说虽谲诡,而驳杂不出也。故老庄、申韩、名墨、纵横,汉初诸儒犹有治其业者,是师传未失之明验也。师传未亡,则文字必有所本。凡有所本,无不出於古人官守,刘氏所以易於条其别也。魏晋之间,专门之学渐亡,文章之士,以著作为荣华;诗赋、章表、铭箴、颂诔,因事结构,命意各殊;其旨非儒非墨,其言时离时合,裒而次之,谓之文集。流别之不可分者一也。文章无本,斯求助於词采;纂组经传,摘抉子史,譬医师之聚毒,以待应时取给;选青妃紫,不主一家,谓之类书。流别之不可分者二也。学术既无专门,斯读书不能精一,删略诸家,取便省览;其始不过备一时之捷给,未尝有意留青,继乃积渐相沿,後学传为津逮;分之则其本书具在,合之则非一家之言,纷然杂出,谓之书钞。流别之不可分者三也。会心不足,求之文貌,指摘句调工拙,品节宫商抑扬;俗师小儒,奉为模楷,裁节经传,摘比词章,一例丹铅,谓之评选。流别之不可分者四也。凡此四者,并由师法不立,学无专门,末俗支离,不知古人大体,下流所趋,实繁且炽;其书既不能悉付丙丁,惟有强编甲乙。而欲执《七略》之旧法,部末世之文章,比於枘凿方圆,岂能有合?故曰《七略》流而为四部,是师失其传也。若谓史籍浩繁,《春秋》附庸,蔚成大国;(《七略》以太史公列春秋家,至二十一史,不得不别立史部。)名墨寥落,小宗支别,再世失传;(名家者流,墨家者流,寥寥数家者,後代不复有其书矣。)以谓《七略》之势,不得不变而为四部,是又浅之乎论著录之道者矣。

国学闻以部次治书籍,未闻以书籍乱部次者也。汉初诸子百家,浩无统摄,官《礼》之意亡矣。刘氏承西京之敝,而能推究古者官师合一之故,著为条贯,以溯其源,则治之未尝不精也。魏、晋之间,文集类书,无所统系,(魏文帝撰徐、陈、应、刘之文,都为一集,挚虞作《文章流别集》,集之始也,魏文帝作《皇览》,类书之始也。)专门传授之业微矣。而荀、李诸家,(荀勖、李充。)不能推究《七略》源流;至於王、阮诸家,(王俭、阮孝绪。)相去逾远。其後方技兵书,合於子部,而文集自为专门,类书列於诸子,唐人四部之书,(四部创於荀勖,体例与後代四部不同,故云始於唐人也。)乃为後代著录不祧之成法,而天下学术,益纷然而无复纲纪矣。盖《七略》承六典之敝,而知存六典之遗法;四部承《七略》之敝,而不知存《七略》之遗法;是《七略》能以部次治书籍,而四部不能不以书籍乱部次也。且四部之藉口於不能复《七略》者:一曰史籍之繁,不能附《春秋》家学也。夫二十一史,部勒非难;至於职官故事之书,谱牒纪传之体,或本官礼制作,或涉儒杂家言,不必皆史裁也。今欲括囊诸体,断史为部,於是仪注不入礼经,职官不通六典,谟诰离绝《尚书》,史评分途诸子;(史评皆诸子之遗,入史部,非也。)变乱古人立言本旨、部次成法以就简易,如之何其可也?二曰文集日繁,不列专部,无所统摄也。夫诸子百家,非出官守,而刘氏推为官守之流别;则文集非诸子百家,而著录之书,又何不可治以诸子百家之识职乎?夫集体虽曰繁赜,要当先定作集之人。人之性情必有所近;得其性情本趣,则诗赋之所寄托,论辨之所引喻,纪叙之所宗尚,摄其大旨,略其枝叶,古人所谓一家之言,如儒、墨、名、法之中,必有得其流别者矣。(如韩愈之儒家,柳宗元之名家,苏轼之纵横家,王安石之礼家。)存录其文集本名,论次其源流所自,附其目於刘氏部次之後,而别白其至与不至焉,以为後学辨途之津逮;则卮言无所附丽,文集之弊,可以稍歇。庶几言有物而行有恒,将由《七略》专家,而窥六典遗则乎?家法既专,其无根驳杂,类钞评选之属,可以不烦而自治。是著录之道,通於教法,何可遽以数纪部目之属,轻言编次哉?但学者不先有以窥乎天地之纯,识古人之大体,而遽欲部次群言,辨章流别,将有希几於一言之是而不可得者;是以著录之家,好言四部,而惮闻《七略》也。2k45j国2498z学8vzcd网f89af

国学史家所谓部次条别之法,备於班固,而实仿於司马迁。司马迁未著成法,班固承刘歆之学而未精。则言著录之精微,亦在乎熟究刘氏之业而已矣。究刘氏之业,将由班固之书,人知之;究刘氏之业,当参以司马迁之法,人不知也。夫司马迁所谓序次六家,条辨学术同异,推究利病,本其家学,(司马谈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以为六家。)尚已。纪首推本《尚书》,(《五帝本纪赞》。)表首推本《春秋》,(《三代世表序》。)传首推本《诗》、《书》所阙,至於虞夏之文,(《伯夷列传》。)皆著录渊源所自启也。其於六艺而後,周秦诸子,若孟荀三邹、老庄申韩、管晏、屈原、虞卿、吕不韦诸传,论次著述,约其归趣,详略其辞,颉颃其品;抑扬咏叹,义不拘墟,在人即为列传,在书即为叙录;古人命意标篇,俗学何可绳尺限也?刘氏之业,其部次之法,本乎官《礼》;至若叙录之文,则於太史列传,微得其裁。盖条别源流,治百家之纷纷,欲通之於大道,此本旨也。至於卷次部目,篇第甲乙,虽按部就班,秩然不乱,实通官联事,交济为功。如《管子》列於道家,而叙小学流别,取其《弟子职》篇,附诸《尔雅》之後;则知一家之书,其言可采,例得别出也。《伊尹》、《太公》,道家之祖。(次其书在道家。)《苏子》、《蒯通》,纵横家言,以其兵法所宗,遂重录於兵法权谋之部次,冠冕孙吴诸家,则知道德兵谋,凡宗旨有所统会,例得互见也。夫篇次可以别出,则学术源流,无阙间不全之患也。部目可以互见,则分纲别纪,无两歧牵掣之患也。学术之源流,无阙间不全;分纲别纪,无两歧牵掣;则《周官》六卿联事之意存,而太史列传互详之旨见。(如《货殖》叙子贡,不涉《弟子列传》。《儒林》叙董仲舒、王吉,别有专传。)治书之法,古人自有授受,何可忽也?自班固删《辑略》,而刘氏之绪论不传;(《辑略》乃总论群书大旨。)省部目,而刘氏之要法不著;(班省刘氏之重见者而归於一。)於是学者不知著录之法,所以辨章百家,通於大道,(《庄子·天下》篇亦此意也。)而徒视为甲乙纪数之所需;无惑乎学无专门,书无世守,转不若巫祝符箓、医士秘方,犹有师传不失之道也。郑樵《校雠》之略,力纠《崇文》部次之失,自班固以下,皆有讥焉。然郑氏未明著录源流,当追官《礼》,徒斤斤焉纠其某书当甲而误乙,某书宜丙而讹丁。夫部次错乱,虽由家法失传,然儒杂二家之易混,职官故事之多歧,其书本在两可之间,初非著录之误。如使刘氏别出互见之法,不明於後世,虽使太史复生,扬雄再见,其於部次之法,犹是茫然不可统纪也。郑氏能讥班《志》附类之失当,而不能纠其并省之不当,可谓知一十而不知二五者也。且吾观後人之著录,有别出《小尔雅》以归《论语》者,(本《孔丛子》中篇名。《隋·经籍志》别出归《论语》。)有别出《夏小正》以入时令者。(本《大戴礼》篇名。《文献通考》别出归时令。)是岂足以知古人别出之法耶?特忘其所本之书,附类而失其依据者尔。《嘉瑞记》既入五行,又互见於杂传;(《隋书·经籍志》。)《西京杂记》既入故事,又互见於地理;(《唐书·艺文志》)是岂足以知古人互见之法耶。特忘其已登著录,重复而至於讹错者尔。夫末学支离,至附类失据,重复错讹,可谓极矣。究其所以歧误之由,则理本有以致疑,势有所以必至。徒拘甲乙之成法,而不於古人之所以别出、所以互见者,析其精微,其中茫无定识,弊固至乎此也。然校雠之家,苟未能深於学术源流,使之徒事裁篇而别出,断部而互见,将破碎纷扰,无复规矩章程,斯救弊益以滋弊矣。是以校雠师法,不可不传,而著录专家,不可不立也。

国学州县志乘艺文之篇,不可不熟议也。古者行人采书,太史掌典,文章载籍,皆聚於上;故官司所守之外,无坟籍也。後世人自为书,家别其说,纵遇右文之代,购典之期,其能入於秘府,领在史官者,十无七八,其势然也。文章散在天下,史官又无专守,则同文之治,惟学校师儒得而讲习,州县志乘得而部次,著为成法,守於方州,所以备轩之采风,待秘书之论定;其有奇邪不衷之说,亦得就其闻见,校雠是正;庶几文章典籍,有其统宗,而学术人心,得所规范也。昔蔡邕正定石经,以谓四方之士,至有贿改兰台漆书,以合私家文字者,是当时郡国传习,与中书不合之明徵也。文字点画,小学之功,犹有四方传习之异,况纪载传闻,私书别录,学校不传其讲习,志乘不治其部次,则文章散著,疑似两淆,後世何所依据而为之考定耶?郑樵论求书之法,以谓因地而求,因人而求,是则方州部录艺文,固将为因地因人之要删也。前代搜访图书,不悬重赏,则奇书秘策,不能会萃;苟悬重赏,则伪造古逸,妄希诡合;三坟之《易》,古文之《书》,其明徵也。向令方州有部次之书,下正家藏之目,上借中秘之徵,则天下文字,皆著籍录;虽欲私锢而不得,虽欲伪造而不能,有固然也。夫人口孳生,犹稽版籍;水土所产,犹列职方。况乎典籍文章,为学术源流之所自出,治功事绪之所流传,不於州县志书,为之部次条别,治其要删,其何以使一方文献无所阙失耶?2k45j国2498z学8vzcd网f89af

国学○和州志政略序例

国学夫州县志乘,比於古者列国史书,尚矣。列国诸侯开国家承,体崇势异;史策编列世家,抗於臣民之上,固其道也。州县长吏,不过古者大夫邑宰之选,地非久居,官不世禄,其有甘棠留荫,循迹可风,编次列传,班於文学政事之间,亦其宜也。往牒所载,今不可知。若梁元帝所为《丹阳尹传》,(见《隋志》,凡十卷。)孙仲所为《贤牧传》,(见《唐志》,十五卷。)则专门编录,率由旧章。马、班《循吏》之篇,要为不易者矣。至於州县全志,区分品地,乃用名宦为纲,与乡贤、列女、仙释、流寓诸条,均分门类;是乃摘比之类书,词人之杂纂,虽略仿乐史《太平寰宇记》中所附名目,实兔园捃摭词藻之先资。欲拟《春秋》家学,外史掌故,人编列传,事具首尾;苟使官民同录,体例无殊,未免德操诣庞公之家,一室难分宾主者矣。

国学窃意蜀郡之慕文翁,南阳之思邵父,取其有以作此一方,为能兴利革弊;其人虽去,遗爱在民,职是故也。正使伯夷之清,柳下之惠,不嫌同科。其或未仕之先,乡评未协;去官之後,晚节不终;苟为一时循良,何害一方善政?夫以治绩为重,其馀行业为轻,较之州中人物,要其始末,品其瑕瑜,草木区分,条编类次者,其例本不相侔。於斯分别标题,名为“政略”,不亦宜乎?夫略者,纲纪之鸿裁,编摩之伟号,黄石、淮南之属抗其题,(《黄石三略》、《淮南子要略》。)张温、鱼豢之徒分其纪,(张温《三史略》,鱼豢《典略》。)盖有取乎谟略之遗,不独郑樵之二十部也。(郑樵《通志》二十略。)以之次比政事,编著功猷,足以临莅邦人,冠冕列传,揆诸记载,体例允符,非谓如裴子野之删《宋略》,但取节文为义者也。2k45j国2498z学8vzcd网f89af

国学○和州志列传总论

国学志曰:传志之文,古无定体。《左氏》所引《军志》、《周志》诸文,即传也。孟子所对汤武苑囿之问,皆曰“於传有之”,即志也。六艺为经,则《论语》、《礼记》之文谓之传。卦爻为经,则《彖》、《象》、《文言》谓之传。自《左氏春秋》依经起义,兼史为裁。而司马迁七十列传,略参其例;固以十二本纪,窃比《春秋》者矣。夫其人别为篇,类从相次,按诸《左氏》,稍觉方严,而别识心裁,略规诸子。揆其命名之初,诸传之依《春秋》,不过如诸记之因经礼,因名定体,非有深文。即楚之屈原,将汉之贾生合传;谈天邹衍,缀大儒孟荀之篇;因人徵类,品藻无方,咏叹激昂,抑亦吕氏六论之遗也。(吕氏十二纪似本纪所宗,八览似八书所宗,六论似列传所宗。)班史一卷之中,人分首尾,传名既定,规制綦密。然逸民四皓之属,王贡之附庸也。王吉、韦贤诸人,《儒林》之别族也。附庸如颛臾之寄鲁,署目无闻;别族如田陈之居齐,重开标额;徵文则相如侈陈词赋,辨俗则东方不讳谐言;盖卓识鸿裁,犹未可量以一辙矣。范氏东汉之作,则题目繁碎,有类米盐;传中所列姓名,篇首必标子注。於是列传之体,如注告身,首徵祖系,末缀孙曾,循次编年,惟恐失坠。求如陈寿之述《蜀志》,旁采《季汉辅臣》,沈约之传灵运,通论六朝文史者,不为绳墨拘牵,微存作者之意,跫然如空谷之足音矣。然师般不作,规矩犹存。比缉成编,以待能者;和而不倡,宜若可为;第以著述多门,通材达识,不当坐是为詹詹尔。至於正史之外,杂记之书,若《高祖》、《孝文》,论述策诏,皆称为传。(《汉·艺文志》有《高祖传》十三篇,《孝文传》十一篇。)则故事之祖也。《穆天子传》、《汉武内传》,小说之属也。刘向《列女传》,嵇康《高士传》,专门之纪也。王肃《家传》,王裒《世传》,一家之书也。《东方朔传》、《陆先生传》,一人之行也。至於郡邑之志,则自东京以往,讫於六朝而还,若《陈留耆旧传》,《会稽先贤传》之类;其不为传名者,若《襄阳耆旧记》、《豫章志後撰》之类;载笔繁委,不可胜数。网罗放失,缀辑前闻,譬彼丛流趋壑,细大不捐;五金在冶,利钝并铸者矣。司马迁曰:“百家言不雅驯,搢绅先生难言之。”又曰:“不离古文者近是。”又曰:“择其言尤雅者。”载籍极博,折衷六艺。《诗》、《书》虽阙,虞夏可知。”然则旁推曲证,闻见相参,显微阐幽,折衷至当,要使文成法立,安可拘拘为划地之趋哉?13k4j国k1jda学iuf57网97n67

国学夫合甘辛而致味,通纂组以成文,低昂时代,衡鉴士风,论世之学也。同时比德,附出均编,类次之法也。情有激而如平,旨似讽而实惜,予夺之权也。或反证若比,或遥引如兴;一事互为详略,异撰忽尔同编,品节之理也。言之不文,行之不远。聚公私之记载,参百家之短长,不能自具心裁,而斤斤焉徒为文案之孔目,何以使观者兴起,而遽欲刊垂不朽耶。且国史徵於外志,外志徵於家牒,所徵者博,然後可以备约取也。今之外志,纪传无分,名实多爽,既以人物列女标为专门,又以文苑乡贤区为定品;裁节史传,删略事实,逐条附注,有似类书摘比之规,非复古人传记之学;拟於国别为书,丘分作志,不亦难乎?又其甲科仕宦,或详选举之条;志状碑铭,列入艺文之内。一人之事,复见叠出,或注传详某卷,或注事见某条;此殆有类本草注药,根实异部分收;韵书通音,平仄互标为用者矣。文非雅驯,学者难言。今以正史通裁,特标列传,旁推互证,勒为专家,上裨古史遗文,下备後人采录;庶有作者,得以考求。如谓不然,请俟来哲。

国学○和州志阙访列传序例

国学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又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夫网罗散失,绎简编,所见所闻,时得疑似,非贵阙然不讲也。夫郭公夏五,原无深文;耒耜网罟,亦存论说。而《春秋》仍列故题,《尚书》断自《尧典》;疑者阙而弗竟,阙者存而弗删,斯其慎也。司马迁曰:“书阙有间,其轶时时见於他说。”夫疑似之迹,未必无他说可参,而旧简以古文为宗,百家以雅驯是择,心知其意,所以慨然於好学深思之士也。班固《东方朔传》,以谓奇言怪语,附著者多,遂详录其谐隐射覆琐屑之谈,以见朔实止此,是史氏释疑之家法也。陈寿《蜀志》,以诸葛不立史官,蜀事穷於搜访,因录杨戏季汉名臣之赞,略存姓氏,以致其意,是史牒阙文之旧章也。(寿别撰《益部耆旧传》十卷,是寿未尝略蜀也。《益部耆旧传》不入《蜀志》,体例各有当也。或以讥寿,非也。)自史学失传,中才史官不得阙文之义,喜繁辞者,或杂奇邪之说;好简洁者,或删经要之言;(《晋书》喜采小说,《唐书》每删章奏。)多闻之旨不遵,慎言之训误解。若以形涉传疑,事通附会,含毫莫断,故牒难徵,谓当削去篇章,方合阙文之说;是乃所谓疑者灭之而已,更复何阙之有?郑樵著《校雠略》,以谓馆阁徵书,旧有阙书之目;凡考文者,必当录其部次,购访天下。其论可谓精矣。13k4j国k1jda学iuf57网97n67

国学窃谓典籍如此,人文亦然。凡作史者,宜取论次之馀,或有人著而事不详,若传歧而论不一者,与夫显列名品,未徵事实,清标夷齐,而失载西山之薇;学著颜曾,而不传东国之业,一隅三反,其类实繁。或由载笔误删,或是虚声泛采,难凭臆断,当付传疑;列传将竟,别裁阙访之篇,以副慎言之训;後之观者,得以考求。使若陈寿之季汉名臣,(见上。)常璩之华阳士女,(《华阳国志》有序录士女志,止列姓名,云其事未详。)不亦善乎?至於州县之志,体宜比史加详;而向来撰志,条规人物,限於尺幅,摘比事实,附注略节,与方物土产区门分类,约略相同。至其所注事实,率似计荐考语,案牍谳文,骈偶其词,断而不叙。士曰孝友端方,慈祥恺悌;吏称廉能清慎,忠信仁良;学尽汉儒,贞皆姜女;千篇一律,葭苇茫然,又何观焉?今用史氏通裁,特标列传。务取有文可诵,据实堪书;前志所遗,搜访略尽。他若标名略注,事实难徵,世远年湮,不可寻访,存之则无类可归,削之则潜德弗曜;凡若此者,悉编为《阙访列传》,以俟後来者之别择云尔。13k4j国k1jda学iuf57网97n67

国学○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上

国学《记》曰:“疏通知远,《书》教也。比事属辞,《春秋》教也。”言述作殊方,而风教有异也。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言坟籍具存,而作者之旨,不可不辨也。古者史官各有成法,辞文旨远,存乎其人。孟子所谓其文则史,孔子以谓义则窃取,明乎史官法度不可易,而义意为圣人所独裁。然则良史善书,亦必有道矣。前古职史之官不可考,《春秋》列国之良史,若董狐、南史之直笔,左史倚相之博雅,其大较也。窃意南、董、左史之流,当时必有师法授受。第以专门之业,事远失传,今不得而悉究之也。司马迁网罗散失,采获旧闻,撰为百三十篇,以绍《春秋》之业。其於衰周战国所为《春秋》家言,如晏婴、虞卿、吕不韦之徒,(《晏子春秋》、《虞氏春秋》、《吕氏春秋》,皆有比事属辞之体。即当时《春秋》家言,各有派别,不尽春王正月一体也。)皆叙录其著述之大凡,缉比论次;所以明己之博采诸家,折衷六艺,渊源流别,不得不详所自也。(司马迁《自序》绍《春秋》之业,盖溯其派别有自,非僭妄之言。)司马氏殁,班固氏作,论次西京史事,全录《太史自序》,推其义例,殆与相如、扬雄列传同科。范蔚宗《後汉》之述班固,踵成故事,墨守旧法,绳度不逾;虽无独断之才,犹有饩羊告朔,礼废文存者也。及《宋书》之传范蔚宗,《晋书》之传陈寿,或杂次文人之列,或猥编同时之人,而於史学渊源,作述家法,不复致意,是亦史法失传之积渐也。至於唐修《晋》、《隋》二书,惟资众力。人才既散,共事之人,不可尽知,或附著他人传末,或互见一二文人称说所及,不复别有记载,乃使《春秋》家学,塞绝梯航,史氏师传,茫如河汉。譬彼收族无人,家牒自乱;淄流驱散,梵刹坐荒;势有必至,理有固然者也。

国学夫马、班著史,等於伏、孔传经。大义微言,心传口授;或欲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或使大儒伏阁,受业於其女弟。岂若後代纪传,义尽於简篇,文同於胥史,拘牵凡例,一览无遗者耶?然马、班《儒林》之篇,能以六艺为纲,师儒传授。绳贯珠联,自成经纬;所以明师法之相承,溯渊源於不替者也。(《儒林传》体,以经为纲,以人为纬,非若寻常列传,详一人之生平者也。自《後汉书》以下,失其传矣。)後代史官之传,苟能熟究古人师法,略仿经师传例,标史为纲,因以作述流别,互相经纬。试以马、班而论,其先藉之资,《世本》、《国策》之於迁《史》,扬雄、刘歆之於《汉书》是也。後衍其传,如杨惲之布迁《史》,马融之受《汉书》是也。别治疏注,如迁《史》之徐广、裴骃,《汉书》之服虔、应劭是也。凡若此者,并可依类为编,申明家学,以书为主,不复以一人首尾名篇,则《春秋》经世,虽谓至今存焉可也。至於後汉之史,刘珍、袁宏之作,华峤、谢承、司马彪之书,皆与范氏并列赅存。晋氏之史,自王隐、虞预、何法盛、干宝、陆机、谢灵运之流,作者凡一十八家,亦云盛矣。而後人修史,不能条别诸家体裁,论次群书得失,萃合一篇之中。比如郢人善斫,质丧何求?夏礼能言,无徵不信者也。他若聚众修书,立监置纪,尤当考定篇章,覆审文字,其纪某书,编之谁氏,某表某传,撰自何人。乃使读者察其臧慝,定其是非;庶几泾渭虽淆,淄渑可辨;末流之弊,犹恃堤防。而唐、宋诸家,讫无专录,遂使经生帖括,词赋雕虫,并得啁啾班、马之堂,攘臂汗青之业者矣。13k4j国k1jda学iuf57网97n67

国学○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中

国学晋挚虞创为《文章志》,叙文士之生平,论辞章之端委;范史《文苑列传》所由仿也。自是文士记传,代有缀笔,而文苑入史,亦遂奉为成规。至於史学流别,讨论无闻,而史官得失,亦遂置之度量之外。甚矣,世之易言文而惮言史也。夫迁、固之书,不立文苑,非无文也;老庄申韩、管晏、孟荀、相如、扬雄、枚乘邹阳,所为列传,皆於著述之业,未尝不三致意焉。不标文苑,所以论次专家之学也。文苑而有传,盖由学无专家,是文章之衰也。然而史臣载笔,侈言文苑,而於《春秋》家学,派别源流,未尝稍容心焉,不知将自命其史为何如也?《文章志》传,挚虞而後,沈约、傅亮、张骘诸人,纷纷撰录,(傅亮《续文章志》,沈约《宋世文章志》,张骘《文士传》。)指亦不胜屈矣。然而史臣采摭,存其大凡,著录诸书,今皆亡失。则史氏原委,编摩故迹,当其撰辑成书之际,公縢私楮,未必全无徵考也。乃前史不列专题,後学不知宗要,则虽有踪迹,要亦亡失无存。遂使古人所谓官守其书,而家世其业者,乃转不如文采辞章,犹得与於常宝鼎《文选著作人名》之列也。(常书凡三卷。)唐李肇著《经史释题》,宗谏注《十三代史目》。其书编於目录部类,则未通乎记传之宏裁也。赵宋孔平仲,尝著《良史事迹》,其书今亦不传,而著录仅有一卷,则亦猥陋不足观采也。13k4j国k1jda学iuf57网97n67

国学夫史臣创例,各有所因;列女本於刘向,孝义本於萧广济,(晋人,作《孝子传》。)忠义本於梁元帝,(《忠臣传》三十卷。)隐逸本於皇甫谧,(《逸士传》、《高士传》。)皆前史通裁,因时制义者也。马、班《儒林》之传,本於博士所业;惜未取史官之掌,勒为专书。後人学识,不逮前人,故使未得所承,无能为役也。汉儒传经,师法亡矣。後史儒林之篇,不能踵其条贯源流之法,然未尝不取当代师儒,就其所业,以志一代之学。则马、班作史,家法既失,後代史官之事,纵或不能协其义例,何不可就当时纂述大凡,人文上下,论次为传,以集一史之成乎?夫儒林治经,而文苑谈艺,史官之业,介乎其间,亦编摩之不可不知所务者也。或以艺文部次,登其卷帙,叙录後语,略标作者之旨,以谓史部要旨,已见大凡。则不知经师传注,文士辞章,艺文未尝不著其部次;而儒林文苑之篇,详考生平,别为品藻,参观互证,胡可忽诸?其或事迹繁多,别标特传,不能合为一篇,则於史官篇内,亦当存录姓名,更注别自有传。董仲舒、王吉、韦贤之例,自有旧章,(仲舒治《春秋》,王吉治《毛诗》,韦贤治《鲁诗》,并见《儒林》而别有专传。)两无妨害者也。夫荀卿著《礼》、《乐》之论,乃非十二子书,庄周恣荒唐之言,犹叙禽、墨诸子,欲成一家之作,而不於前人论著,条析分明,祖述渊源,折衷至当;虽欲有功前人,嘉惠来学,譬则却步求前,未有得其至焉者也。13k4j国k1jda学iuf57网97n67

国学○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下

国学州县志书,论次前人撰述,特编列传,盖创例也。举此而推之四方,使《春秋》经世,史氏家法,灿然大明於天下,则外志既治,书有统会,而国史要删,可以抵掌言也。虽然,有难叙者三,有不可不叙者三,载笔之士,不可不熟察此论也。

国学何谓难叙者三?一曰书无家法,文不足观,易於散落也。唐宋以後,史法失传,特言乎马、班专门之业,不能复耳。若其纪表成规,志传旧例,历久不渝,等於科举程式,功令条例,虽中庸史官,皆可勉副绳墨,粗就隐括;故书虽优劣不齐,短长互见,观者犹得操成格以衡笔削也。外志规矩荡然,体裁无准,摘比似类书,注记如簿册,质言似胥吏,文语若尺牍;观者茫然,莫能知其宗旨。文学之士,鄙弃不观;新编告成,旧志遽没。比如寒暑之易冠衣,传舍之留过客,欲求存录,不亦难乎?二曰纂修诸家,行业不详,难於立传也。史馆徵儒,类皆文学之士,通籍朝绅,其中且有名公卿焉。著述或见艺文,行业或详列传,参伍考求,犹易集也。州县志书,不过一时游宦之士,偶尔过从;启局杀青,不逾岁月,讨论商榷,不出州闾。其人或有潜德莫徵,懿修未显;所游不知其常,所习不知其业,等於萍踪之聚,鸿爪之留;即欲效文苑之联编,仿儒林之列传,何可得耶?三曰题序芜滥,体要久亡,难徵录例也。马、班之传,皆录自序。盖其生平行业,与夫笔削大凡,自序已明;据本直书,编入列传;读者苟能自得,则於其书思过半矣。原叙录之所作,虽本《易·系》、《诗》篇,而史氏要删,实自校雠诸家,特重其体。刘向所谓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上之文,类皆明白峻洁,於其书与人,确然并有发明。简首题辞,有裨後学,职是故也。後代文无体要,职非校勘,皆能率尔操觚;凡有简编,辄题弁语,言出公家,理皆泛指。掩其部次,骤读序言,不知所指何人,所称何事。而文人积习相沿,莫能自反,抑亦惑矣。州县修志,尤以多序为荣,隶草夸书,风雲竞体。棠阴花满,先为循吏颂辞;水激山峨,又作人文通赞。千书一律,观者索然;移之甲乙可也,畀之丙丁可也。尚得采其旧志序言,录其前书凡例,作列传之取材,为一书之条贯耶?凡此三者,所为难叙者也。

国学何谓不可不叙者三?一曰前志不当,後志改之,宜存互证也。天下耳目无穷,一人聪明有限,《禹贡》岷山之文尚矣,得《缅志》,而江源详於金沙。郑玄娑尊之说古矣,得王肃,而铸金凿其牺背。穷经之业,後或胜前;岂作志之才,一成不易耶?然後人裁定新编,未必遽存故录;苟前志失叙,何由知更定之苦心,识辨裁之至当?是则论次前录,非特为旧志存其姓氏,亦可为新志明其别裁耳。二曰前志有徵,後志误改,当备采择也。人心不同,如其面也,为文亦复称是。史家积习,喜改旧文,取其易就凡例,本非有意苛求。然淮阴带剑,不辨何人;(太史公《韩信传》云:淮阴少年辱信云“若虽长大,中情怯耳”。班固删去“若”字,文义便晦。)太尉携头,谁当假借?(前人议《新唐书·段秀实传》云;柳宗元状称太尉曰:“吾带吾头来矣。”文自明。《新唐书》改云:“吾带头来矣。”是谁之头耶?)不存当日原文,则三更其手,非特亥豕传讹,将恐虫鱼易体矣。三曰志当递续,不当迭改,宜衷凡例也。迁书采《世本》、《国策》,集《尚书》世纪,《南·北史》集沈、萧、姚、李八家之书,未闻新编告成,遽将旧书覆瓿也。区区州县志乘,既无别识心裁,便当述而不作乃近人载笔,务欲炫长,未窥龙门之藩,先习狙公之术,移三易四,辗转相因,所谓自扰也。夫三十年为一世,可以补辑遗文,蒐罗掌故。更三十年而往,遗待後贤,使甲编乙录,新新相承,略如班之续马,范之继班,不亦善乎?藉使前书义例未全,凡目有阙,後人创起,欲补逸文,亦当如马无地理,班《志》直溯《夏书》;梁、陈无志,《隋书》上通五代;(梁、陈、北齐、後周、隋五代。)例由义制,何在不然?乃竟粗更凡目,全录旧文;得鱼忘筌,有同剽窃,如之何其可也.然琴瑟不调,改而更张。今兹创定一书,不能拘於递续之例;或且以矛陷盾,我则不辞;後有来者,或当鉴其衷曲耳。历叙前志,存其规模,亦见创例新编,初非得已。凡此三者,所谓不得不叙者也。13k4j国k1jda学iuf57网97n67

国学○和州文徵序例

国学乾隆三十九年,撰《和州志》四十二篇。编摩既讫,因采州中著述有裨文献,若文辞典雅有壮观瞻者,辑为奏议二卷,徵述三卷,论著一卷,诗赋二卷,合为《文徵》八卷,凡若干篇。既条其别,因述所以采辑之故,为之叙录。

国学叙曰:古人著述,各自名家,未有采辑诸人,裒合为集者也。自专门之学散,而别集之风日繁,其文既非一律,而其言时有所长,则选辑之事兴焉。至於史部所徵,汉代犹为近古。虽相如、扬雄、枚乘、邹阳,但取辞赋华言,编为列传;原史臣之意,虽以存录当时风雅,亦以人类不齐,文章之重,未尝不可与事业同传;不尽如後世拘牵文义,列传止徵行迹也。但西京风气简质,而迁、固亦自为一家之书,故得用其义例。後世文字,如滥觞之流为江河,不与分部别收,则纪载充栋,将不可纪极矣。唐刘知几尝患史传载言繁富,欲取朝廷诏令,臣下章奏,仿表志专门之例,别为一体。类次纪传之中,其意可为善矣。然纪传既不能尽削文辞,而文辞特编入史,亦恐浩博难罄,此後世所以存其说,而讫不能行也。13k4j国k1jda学iuf57网97n67

国学夫史氏之书,义例甚广;《诗》、《书》之体,有异《春秋》。若《国语》十二,《国风》十五,所谓典训风谣,各有攸当。是以太师陈诗,外史又掌四方之志;未闻独取备於一类之书也。自孔逭《文苑》、萧统《文选》而後,唐有《文粹》,宋有《文鉴》,皆括代选文,广搜众体。然其命意发凡,仍未脱才子论文之习,经生帖括之风,其於史事,未甚亲切也。至於元人《文类》,则习久而渐觉其非;故其撰辑文辞,每存史意,序例亦既明言之矣。然条别未分,其於文学源流,鲜所论次。又古人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作者生平大节,及其所著书名,似宜存李善《文选》注例,稍为疏证。至於建言发论,往往有文采斐然,读者兴起,而终篇扼腕,不知本事始末何如。此殆如梦古人而遽醒,聆妙曲而不终,未免使人难为怀矣。凡若此者,并是论文有馀,证史不足,後来考史诸家,不可不熟议者也。至若方州选文,《国语》、《国风》之说远矣。若近代《中州》、《河汾》诸集,《梁园》、《金陵》诸篇,皆能画界论文,略寓徵献之意,是亦可矣。奈何志家编次艺文,不明诸史体裁,乃以诗辞歌赋、记传杂文,全仿选文之例,列於书志之中,可谓不知伦类者也。是用修志馀暇,采摭诸体,草创规制,约略以类相从,为叙录其流别,庶几踵斯事者,得以增华云尔。

国学△奏议第一

国学文徵首奏议,犹志首编纪也。自萧统选文,以赋为一书冠冕,论时则班固後於屈原,论体则赋乃诗之流别,此其义例,岂复可为典要?而後代选文之家,奉为百世不祧之祖。亦可怪已。今取奏议冠首,而官府文移附之。奏议拟之於纪,而文移拟之政略,皆掌故之藏也。13k4j国k1jda学iuf57网97n67

国学△徵述第二

国学徵述者,记传序述志状碑铭诸体也。其文与列传图书,互为详略。盖史学散而书不专家,文人别集之中,应酬存录之作,亦往往有记传诸体,可裨史事者。萧统选文之时,尚未有此也。後代文集中兼史体,修史传者往往从而取之,则徵述之文,要为不易者矣。13k4j国k1jda学iuf57网97n67

国学△论著第三

国学论著者,诸子遗风,所以讬於古之立言垂不朽者,其端於是焉在。刘勰谓论之命名,始於《论语》,其言当矣。晁氏《读书志》,援“论道经邦”,出於《尚书》,因诋刘氏之疏略。夫《周官》篇出伪古文,晁氏曾不之察,亦其惑也。诸子风衰,而文士集中乃有论说辨解诸体,若书牍题跋之类,则又因事立言,亦论著之派别也。

国学△诗赋第四

国学诗赋者,六义之遗。《国风》一体,实於州县文徵为近。《甘泉》、《上林》,班固录於列传,行之当世可也。後代文繁,固当别为专书。惟诗赋家流,至於近世,溺於辞采,不得古者国史序《诗》之意;而蚩蚩焉争於文字工拙之间,皆不可与言文徵者也。兹取前人赋咏,依次编列,以存风雅之遗;同时之人,概从附录,以俟後来者之别择焉。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版权声明】国学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使用 【联系我们】010-68900123

ivf是什么意思 15年婚姻是什么婚 八月出生的是什么星座 干什么 摔伤挂什么科
北京属于什么方向 狂野是什么意思 下午五点半是什么时辰 几成是什么意思 没有是什么意思
煨是什么意思 月经前腰疼的厉害是什么原因 甲钴胺的副作用是什么 中国黄金为什么便宜 什么地跳
打点是什么意思 大圆脸适合什么发型 就诊卡号是什么 胃痛看什么科 梦见家里办丧事是什么预兆
绀是什么意思wuhaiwuya.com 心脏支架最怕什么hcv8jop4ns5r.cn 赤豆是什么豆hcv9jop1ns0r.cn 八面玲珑是什么意思hcv8jop9ns9r.cn 左右是什么意思zsyouku.com
尿血是什么原因hcv9jop0ns4r.cn 梦见长白头发是什么意思hcv7jop6ns3r.cn 癌胚抗原偏高说明什么hcv9jop2ns4r.cn 狗男和什么属相最配hcv9jop2ns2r.cn 看病人送什么花hcv8jop3ns8r.cn
吃什么调节内分泌最快hcv8jop5ns7r.cn 什么叫情绪hcv8jop2ns3r.cn 双源ct主要检查什么hcv9jop7ns3r.cn 请产假需要什么材料hcv7jop6ns2r.cn 世界上最大的单位是什么hcv8jop4ns4r.cn
国家能源局是什么级别hcv8jop5ns3r.cn 尿多是什么病hcv9jop5ns9r.cn 女生腋毛多是什么原因hcv7jop5ns2r.cn 吃六味地黄丸有什么好处hcv8jop6ns1r.cn 直视是什么意思hcv9jop2ns0r.cn
百度